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Day 0- 27 做比說更有影響力

我的朋友A,在...兩天前告訴我他的一個狀況:他說,他難過。

他跟一個人仕用傳訊息的方式開會。他說,對方似乎對他不滿。所以她最後也有一些火氣上來。他的做法是繼續用傳訊息方式跟對方開會。他問我他說話方式對不對。

我怎麼知道他怎麼說話的?這顯然沒有要問我的意思吧?但她最後是說:你覺得呢?

我告訴A:我也不知道你對不對。但你能做的就是停止不是溝通的溝通。

我也直白告訴他,他的情緒多半是自己的投射,停止去判斷對方的意圖,這一切就會停止。


接著隔了幾個小時A回我:可是他自己其實比較像是不耐煩,他自認一直都很理性對話,他不知道這樣是否會惹怒對方,畢竟他過於冷靜,而不是情緒化。

我反覆看了A一串話幾遍,在分析我的初次“感覺”是否合理。

反覆的思考我的語言架構後回應:事實是冷靜是你的自我欺騙,情緒能量還是在你裡面,你可以從你的行為動機去解構。

而你的行為並不合理,以整體最大利益而言,你會做的決定是停止參與,並且評估新的溝通方式。


隔天早上A回我,他堅持直接用電話溝通了。接下來A一串話大意是:對方因為與別人有衝突,所以遷怒到A這裡,而且對方跟A說A其實沒什麼問題,但是!

A告訴我他自己還是有檢討,檢討總結是(他也只告訴我他的總結):他接了一個苦差事,就算他做得盡善盡美,還是有可能因為對方跟其他人的交情問題而被遷怒,他下一個語尾助詞曰:“嗯...明天會更好。”

....
我發現我好像看到了一點什麼....


我回應A:我建議你訓練穩定自己的情緒,避免受到外在擾動。

在我看來,你的自我檢討不過是自欺欺人。從你的結論可知,你並沒有深究你自己的問題。請問你自我檢討的定義是什麼?

啊....我要開始打她接下來的回應了:

實際上你說受到外在波動不完全正確,因為比較大的部分是我覺得他像小孩一樣無理取鬧,所以我選擇冷淡處理,畢竟我沒理由為他的好過和心情負責。

不過之後我會考慮,因為我從這次之後發現要是我沒有好好安撫對方的情緒,最後他可能會失控。
儘管她情緒失控不是我引起的。
我檢討的部分就是我應該要把屎把尿的留意對方情緒,和我講話的態度應該強勢一點,不是任由對方對我宣洩,而且我管太多了,我想,我會累死自己。


...我就回了:
這些話都很表面。

我已經說過,你必須解構自己的行為動機,深究你實際的問題。現在你只是找一個結論(我意指“”principle")去服從,問題是會一再發生,而你將不得不一再修正你的規則,這就是我指你會受到影響的地方。

我再加碼:
你回想你是怎麼去思考的,當中你有沒有對自己誠實?
我看見你不夠對自己誠實。這個事件只是佐證你的人格特質,而你還沒有去看。
你不了解自己的問題,問題還是會繼續發生在你身上啦!

最後我表示我一直在講一樣的事情,我就講到這。

終於到最後了。我深信我不要再回應是最好的。我已經感覺我在消費我自己,為什麼呢?我留到下面進行解構。

朋友A回應:

我聽懂你期望看到什麼了。
而這部分我是有思考檢討過的。但我並沒有告訴你這部分,我跟你說的只有結果。我想這可能跟我們對這些談話的定位不一樣,這件事情就這樣子吧,不論如何我感謝你的關心。

THE END.

---------------------------------------------------------

到剛剛我還在抄寫(笑)對話時,我忍不住開始想要再回應A友人。但我最終還是決定已讀。最後一刻還是“走回相對理性時做的判斷”。

首先,我”想“起來,平常我們遇到生活的不順都會這樣互相訴苦。所以他這樣開啟話題,頗正常。

他的敘述裡,我也看到他一如以往的表達。但實際上,我的感受已然不同,甚至老實說,要我去覺察這席話其實和以往一樣還有點困難呢!這或許是我有”改變“的一個”跡象“。我自認的啦。

但感覺與以往不再相同,其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我自己在desteni的收穫,而是前幾天跟他去宜蘭玩時,我深刻的認識這個人的問題。(當然我指的就是人格特質)

所以在跟我抱怨其他人的時候,我不再是跟著附和。
我以我的”感覺“去提出我的”看法“。我的回應,現在想來,對他而言也是預料之外的吧?因為過往我只會附和啊,而且我是真心的認為對方有問題啊。但這次我竟然完全針對朋友A的問題去談起。

所以當我直指朋友A的問題時,”我想他並沒有“相信這是真的在發生。也是就為什麼我看到他的回應是如此。(笑)

我在這裡要說,我主觀的認為,因為我現在是針對朋友A的問題去討論,所以朋友A的回應讓我感覺到,他在為自己辯解。

好,此刻我也有一些念頭是,我這樣不太恰當,我一直在講你你你,這給人的感受就是我強勢又咄咄逼人吧。而且,我是不是在欺騙自己:這樣一點也不會冒犯人?

還有更深的層次來看我的話,其中也有好為人師的行為。當我停不下來適可而止的時候,我告訴自己,我針對朋友A的回應還是有需要為其釐清的地方。

就這樣,我一邊回應,一邊已經感覺我在消費我自己。

當然同時我看到朋友A的回應,我會覺得好笑。因為越是我所”相信“的現象,我越”看見“朋友A話中的矛盾跟....不知所云。所以我很奇怪的,邊笑邊覺得不爽(?

我不爽朋友A一直辯護自己,一直在我面前欺騙我們兩人。我有一點受不了他的行為。因為我已經相信他的動機等如我眼中的樣子。我認定他就是不想承認,也不想去看見,關於自己的問題啦。

但,直到他最後說這件事情就這樣子吧,我內心又有異樣的不悅產生。
我解構看到這句話後,我感覺他就是,
除了1.他不想看見
        2.他欺騙自己,而且
        3.浪費我的”苦口婆心“
        4.我在不悅我自己:我了解到我的做法並不好。


而我最後決定不給予回應,其實腦中也千回百轉,我打到現在突然發現,我好像不擔心我看到朋友A的問題其實就是我的問題。因為我很具體感覺到我的立場並不是在批判他,我比較...接近是知道他的行為模式因為,我曾經是這樣的,還有,我看過他是這樣的。因此我事後”聯想“到我有沒有可能其實看見的是我自己?答案是肯定沒有。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自我肯定我是客觀理性的看見一個不客觀理性的事件。

說到哪...,呃,我不悅的理由,其實已經埋在我一開始的回應裡頭,即我認為我的回應不恰當(即好為人師的做法),所以我看見對方一連串為他自己辯駁,我發現我根本幫不了他。
而且在等待他回訊息期間,我已經幻想他會”頓悟“、完全理解我的意思,然後”感謝我“。

對!我其實就是沒有得到我預期的感謝。所以我不悅。
以致朋友A最後辯駁到他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而我還在沈浸在自我欺騙:”我的話真的很有道理“之中。

所以我不是全心全意摒棄自我利益。(self-interest)我還是有癡心妄想自我不誠實。

從中我看見他的問題。也有看見我的問題。

我在此刻自我寬恕,並且得到一個觀點:我說這麼多,不知不覺會把我的期待套在別人頭上。儘管我一開始並不這麼認為。
我唯有實踐出我的言語,我的話語才會等如我本身,我才能夠改變他人。我以為我已經”完全“改變,儘管我沒有這麼告訴自己,但我的行為揭露我潛意識已是這麼誤導我自己了:企圖用我的文字去感染對方。


我承諾我自己,覺察在每一刻所發表的言語是否等如我本身的表達,還是心智的參與。如果我停止,而我裡面還有波動,那是心智的運動,我必須覺察然後進行自我寬恕,並避免往那裡走。

不要陷入一廂情願地傾倒我的”知識“。知識是心智層面,身體力行才會是真正本我的表現,其餘都是心智與我的模仿競賽,我往哪裡走,他都會變出一個很類似的另一個通道。我要繼續練習,覺察是心智,關掉那個通道口,繼續往前行。

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